关于电脑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

时间:2017-07-25 编辑:绮婷 手机版

  最近国外心理学家指出:儿童若长时间与电脑相处,对其思维和感情生活将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状况是在环境与人相互影响中形成的。由于人的脑细胞适应能力特别强,人对自己所在的环境很快就会形成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家从这一原理出发,研究电脑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认为这训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方面:人的思维是一种内在的交谈,人的经验、词汇、语言等共同形成了人的逻辑思维方式。青春发育前的儿童长时间地与电脑打交道,他所形成的基本思维将与电脑的符号式思维相同,即零碎的符号式机械思维代替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记忆方面:电脑正在成为人的记忆的替代物,若儿童一味地使用电脑来替代头脑的记忆,那么,人脑将降为智能机器。

  三、情感方面:儿童若过早长时间与电脑相处,会在情感上对电脑的信息世界产生一种眷恋和过分的依赖之情,他们不了解电脑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过分依赖电脑与过分依赖父母一样,都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

  四、品德方面:人的道德观念和处世准则是通过人与人的相处和交流形成的,电脑不能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不善于与人交流只会与电脑相处的孩子,不仅在人际关系上有缺陷,而且也不利于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国际互联网上的色情内容对儿童的毒害更为严重,更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你了解孩子的世界吗

  孩子有孩子自己独特的心理,他们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然而在绝大多数父母的观念中,儿童就是小孩子,是“尚未变成大人的人”,于是高高在上地看待孩子、了解孩子。因此很多时候无法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甚至于存在着与童心世界相隔离的心理障碍,经常发生剥夺童心、童趣的事情。例如:不许弄湿鞋袜、不许玩泥沙、不许上树等,认为玩耍是浪费时光,强行安排孩子的课余时间,如加做家长的作业、练书法、学弹琴等,没有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然而不管家长认可与否,游戏是孩子抒发情感、认识世界的主导活动之一。也许孩子的许多言行、举止、乐趣和嗜好,在大人眼中是荒唐可笑的,难以理解的,但是在孩子心中却是美妙的,是他们的天堂和乐园。孩子通过自由游戏获得感性知识,接触世界,观察世界,开发了智力和创造力。在自由游戏中,他们渐渐明白了人怎样和自然界打交道,劳动怎样改变世界,自己应怎样接触世界。不管是做什么,如搓泥巴、挖沙子、绘画、做玩具、过家家、垒房子等,孩子的双手灵巧性受到锻炼,四肢的运动促使了大脑最富创造性区域的开发。如果认为孩子会越玩越野而横加阻拦,试图缚其手脚,那么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正确的是只在孩子玩耍入迷或出格时,教育他们注意安全和卫生,诱导他们将兴趣转移到高雅、益智的游戏上,而不应粗暴地干涉、严厉训斥甚至拳脚相加。幼儿时期,不要过多地进行抽象思维的教育,如识字、背古诗等,只能用孩子的感性认识所能接受的形式来指导孩子认识世界。通过讲童话故事,以及绘画、唱歌来引导孩子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培养幼儿的感性认识能力,使他们能在自由游戏中冲破框框,表现新事物。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总得走进成人世界,只是我们不妨“悠”着点,当孩子还倘徉在童年世界时,家长不必急于催赶,不要拔苗助长,应让他们多享受一些童年的欢乐时光。

  你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吗

  现在大部分的孩子吃的饱,穿的暖,要什么就有什么,但在学习的态度上却明显的没有以前的孩子知道学习。大人们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情感。

  “学生(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是不少人都比较关心的话题。是呀,现在大部分的孩子吃的饱,穿的暖,要什么就有什么,但在学习的态度上却明显的没有以前的孩子知道学习。我认为原因有很多,比如: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有些家里是做生意的,出租房子的等,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很有钱,所以孩子就认为没什么文化照样能赚大钱……但是我认为重要的原因,是大人们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情感。

  我们班都有这样的例子:

  案例1:最近一星期,我发现我们班的XXX在学习上没有前一段用功,前一段还经常问问不会的题,这一段不问题了,上课的状态也没有以前好了。下课我找到他,他回答我的原因竟然是:“这几天我妈天天吵我,我做的不好的吵,我进步了但她认为没有进步的还吵,我还不想学了呢!”

  案例2:我们班的XX在学校受老师表扬了,回到家后兴高采烈地想告诉妈妈,但是妈妈说自己现在没空,没有听,等有空想起来的时候,去问孩子,但是孩子却说:“我不想说了,反正你也没时间听”,从此以后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孩子再也没有给她说过,就算问了,孩子也只是应付地说一下没有。

  这样的例子有不少。我不禁想起了前一段我们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请专家做的报告,专家强调最多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关心、鼓励、表扬等等,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经常责骂孩子,对孩子说一些负面的话,则会对孩子的灌输一种消极的思想。曾经有一年的高考状元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谁是我爸爸妈妈的孩子,谁都能成为高考状元。”这个孩子从小学习就很差,而且还爱动,每次开家长会都是被批评的对象,有时甚至说这样的孩子没法教了,但这位妈妈每次回家都会编一些善意的谎言,告诉孩子说老师表扬他了,以此来激励孩子,孩子总是被妈妈鼓励的话语激励着,最终走向了成功。专家说这位妈妈是一位智慧的妈妈。

  现在的生活水平好了,不少父母都会认为孩子吃得好、穿的暖,物质条件都满足他们了,孩子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有,那就是精神上的缺失。大部分孩子都希望父母多陪陪他们、希望经常听到父母鼓励的话语……但是好多父母都在忙于自己的工作、忙于生意、忙于……有些父母经常不在家,把孩子丢给老人,送到午托部,甚至还有送到周托、月托,对孩子关心很少,也很少交流,长期下去,可想而知,孩子的精神世界就是一个空白,在生活中孩子也不会主动去关心别人,精神都没有了,做其他事情能做好吗?

  有一首歌叫《爱我你就抱抱我》,其中有几句这样的歌词: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夸夸我,爱我你就抱抱我。这几句歌词唱出了孩子的心声。是啊,大人们还都有个伴呢!没有伴儿总觉得缺少什么?那么孩子呢,孩子成天、甚至成年都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得不到父母的鼓励、有些孩子经常见不到父母,经常被父母吵,被父母打,孩子的内心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感呢?这样的孩子又会怎么去对待别人呢?其他任何人对孩子的关怀都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比不上父母在孩子心里的位置。所以,我认为做父母的应该时刻关心着孩子,鼓励着孩子,该关心的及时关心,该吵的时候也不含糊,给孩子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和价值观,这样,不但增加了亲子感情,增加了父母的威信,孩子也会越来越棒的!

  自闭症儿童更容易患肠胃疾病

  这项由马库斯自闭症中心,亚特兰大儿童保健和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完成的研究有两个确切目标:更好的理解这一问题并且提高医疗服务人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作为校医学院儿科助理教授,马库斯自闭症中心的儿童进食障碍项目主任以及该研究的合著者威廉·夏普博士说道:“研究的目标之一是调查我们对此问题已知的东西,而事实证明我们所知甚少。在过去32年中仅有15篇发表的研究采用了良好的实验控制。我们也希望这项研究能促使医学家增加对这些问题的普遍性,原因和补救措施的关注。”

  虽然这项研究证实了儿科医生与家长的求医经历,研究者规避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

  夏普说:“虽然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患者表现出更普遍的胃肠不适症状,但是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显示,明显需要针对这个疾病群体的胃肠系统做更多的调查研究。这包括那些导致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患者高肠道患病率的因素。显然,应考虑到高发进食问题和相关行为问题,比如这一疾病群体记录在案的如厕问题。目前,我们尚无依据表明独特胃肠道病变普遍存在于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中。”

  挑食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患者一个常见问题。他们倾向于喜欢少数高加工,高热量的食物,尤其是奶酪,鸡块和薯条,不怎么吃水果,蔬菜和蛋白质。

  医学院助理教授,亚特兰大儿童保健的儿科胃肠病学家,合著者医学博士芭芭拉·迈克尔哈农说:“胃肠道疾病控制起来比较棘手,因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往往有沟通困难。”

  迈克尔哈农指出她期待能有一种标准方式评估胃肠道症状以及其与饮食的关系。

  她说:“我们也应该检查化验微生物组以便了解这些病例的肠道中存在哪些细菌,他们的血样构成以及他们的尿液中有哪些代谢产物。”

  迈克尔哈农说:“医生需要了解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患者有更易出现胃肠不适,应该在约见时进行筛选。医生应该向家人询问孩子的大便信息以及行为问题比如在上厕所前有没有明显的烦躁不安。开放性问题比如‘孩子肚子疼的时候你有过担忧吗’也有一定帮助。”

  通过每天记录孩子的不适,饮食,排便和行为,家长可能会发现一个固定模式,帮助医生找出潜在问题。

  小心!儿童也会得精神分裂症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近日接诊一位年仅9岁的患儿让人纠心。星仔(化名)因为左手有六个指头,自小就成为周边小朋友嘲笑的对象,数年下来,星仔变得内向且经常自言自语,经检查,被诊断为轻度精神分裂症。

  据星仔的父亲阿杰说,星仔出生时,左手就多出一个小指头,但因家里长辈有迷信观念,认为多出的指头代表上天送来一个会读书的孩子。于是,这个带着“好意头”的小指头,一直陪伴着星仔长大。星仔上学后,经常被同学嘲笑,同学还会不时拨弄其六指,说这是一个“怪物”。

  半年前,在外务工的阿杰回家看儿子,发现星仔基本不与人交流,时常自言自语,还说“听到同学讲他坏话的声音”。经过医生检查,星仔被确诊为轻度精神分裂症。据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医生介绍,患精神分裂症的人多在15岁以后,9岁的星仔成为广州已知病例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不要以为只有刀可以伤人,其实,嘲笑也可以。”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医生张星说:“对于他人身体特异之处的歧视,就是一把无形的‘伤人刀’,不仅会导致受害者的心理疾病,严重的还会成为受害者自杀的诱因。”

  那么,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表现有哪些?如何判断孩子有这类病症的迹象呢?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主治医师刘合懿说,儿童、青少年患病的症状与成人有所不同,以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幻听、幻想其次。患有此病的孩子,会无缘无故地发笑,无缘无故地激动,思维方面支离破碎,突然说一些他人不能理解的话或做一些他人不能理解的动作。刘医生提醒从小得不到父母亲照顾的孩子(如长期由爷爷奶奶带的孩子或留守儿童),因为得不到父母的爱,更容易发生此类病症。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在外面受欺负又没有发泄的渠道和倾诉的对象。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儿,一定要用药物加心理治疗,而药物一定要选择副反应特别小的,以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刘合懿说。对于儿童患者,要早发现、早治疗,早期治疗效果最好,发现孩子有心理和行为的异常要寻求医生的帮助。

  此外,父母要尽量自己照顾孩子,不要长期托给老人,隔代抚养教育容易产生诸多问题。父母要多关心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孩子不容易对事情进行正确的判断,有的是不敢说,或者是不问就不说,担心说了会挨打、挨骂。孩子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话,容易成为心理精神疾病。

  如何帮孩子克服分离焦虑

  孩子因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以及脱离熟悉的人事物而产生分离焦虑的情况非常普遍,若放任不管,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失序的行为。当孩子和长期照顾自己的人分开,产生极度恐惧、焦虑、哭闹不休的情形时,有哪些小技巧,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减轻孩子焦虑,父母能做什么事?心理专家建议父母这样做:

  1.让孩子时时感受到父母的爱

  常陪孩子玩游戏、讲故事给他听、带他出去玩、透过谈话了解他的想法,加强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爸妈的关怀与支持。

  2.不在旁边时,给他代替品

  给一张孩子想念的人的照片,比如说,把孩子从祖父母身边带回来自己照顾时,可以给他祖父母的照片,告诉他想念时可以看看照片。

  3.离开孩子时要表现温暖而坚定

  暂时离开孩子身边时态度要温和,而且明确告知什么时候一定会回来,千万不要偷偷跑走。

  4.准时接送

  一旦和孩子约好何时要接他,就要信守承诺。如果遇到突发状况无法准时接他,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事先知道,并告诉孩子何时会去接他。

  5.玩躲猫猫的游戏

  父母可以透过玩“躲猫猫”游戏让孩子体验,就算父母临时不见,但最终还是会出现。

  6.对孩子有同理心

  当孩子因焦虑而哭闹时,千万不要责骂孩子,而是抱着同理心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上幼儿园会紧张,如果是妈妈,刚到一个新环境也会紧张,但是幼儿园好好玩,而且还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慢慢地就会习惯了喔!”

  由上述这些方法,一步步重建孩子的安全感,分离焦虑的状况就会逐渐改善。

[关于电脑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关文章:

1.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那些事

2.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细节

3.儿童心理健康10大注意事项

4.儿童心理健康顺口溜

5.儿童心理健康6大标准

6.儿童心理健康11大禁忌

7.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引导

8.如何引导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9.练习书法真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吗

10.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常识

关于电脑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关推荐